專業團隊 成就雋才 Professional Team of Teachers
學校的質素取決於教師團隊的質素。
《麥克錫報告》(2007)
The quality of an education system cannot exceed the quality of its teachers.
McKinsey Report (2007)
保馬老師的角色:
Roles of POMA Teachers:
我們都是學生有效學習的促進者
We are facilitators of students’learning
— 致力提升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自信及自主,成為具成長型思維的終身學習者
— 因應學生的多樣性,嘗試多元化的教學策略
— 通過準確回饋,肯定學生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讓學生從成敗中總結經驗
我們都是學生全人成長的培育者
We are cultivators of students’all-round growth
— 生命旅途的同伴:傳道解困,言教身教,培養學生品格,攜手邁向豐盛人生
— 生涯規劃的嚮導:讓學生認識自我,探索人生,訂立及實踐目標
— 領袖培育的教練:讓學生自我超越,領導自己,領導他人,成為具成長型思維的保馬領袖
我們都是教育專業的終身學習者
We are lifelong learners of pedagogical development
— 擁抱挑戰,熱愛學習,追求卓越
— 促進專業交流,建立正向學習型教師團隊
本校教師專業發展概況
學校積極推動全面的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專業發展日主題緊扣學校關注事項,近年主題包括「正向教養」(講者:劉俐君女士)、「善意溝通工作坊」(講者:「Just Feel感講」負責人楊思毅先生、郭梓樂先生)、「正向管教」(講者:中文大學陳寶安博士) 等。
本校推行學習成效評估計劃,老師以正向教育及自主學習為向導,設計優質課堂,增加學生在課堂的參與度。科組主任加強會議內的專業交流,建立專業學習社群。老師亦藉着共同備課及同儕觀課,增加了專業交流,凝聚教師專業能量;並成立不同的學習社群,例如RCM小組、POMA RUN小組、「善意溝通」小組及7-Well學習小組,並通過教師發日及學校會議將經驗與其他同事分享。
近年,我校亦邀請各領域的教育專家,為老師提供多元化的專業培訓。我校誠邀了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專業顧問 ── 何世敏博士,就何如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舉辦工作坊、專業交流及觀課交流;另外,本校與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合作,推行跨學科英語課程以提升學生英語能力及信心,並加強學生對不同學科的掌握。我校亦曾邀請資深教育家 ── 韓孝述校長參與科學科課程發展,與科學科老師設計科學探究活動。過去數年,我校誠邀前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教授 ── 趙志成教授擔任教學顧問,透過開放課室促進同事間的專業交流,照顧學生學習的多樣性,培養成長型思維,進一步優化學與教效能。
Our Staff Development Program echoes our school’s concern. Recent topics include workshops for compassionate communication and positive disciplin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Consultant Program has enhanced the professional exchange among teachers and optimized thei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We have invited Dr. Ho Sai Man from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o conduct a workshop and professional exchange on how to enhance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In addition, we collaborated with the Faculty of Educ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o implement Language Across Curriculum (LAC)to enhance students' English proficiency and confidence, and to strengthen their mastery of different subjects. Moreover, we are pleased to invite Principal Hon Hau Sut to evaluate the Integrated Science curriculum at our school and create inquiry-based learning activities with our science teachers.
科學科教學顧問計劃 韓孝述校長
韓孝述校長對本校科學探究課程的點評
2021年10月24日(星期日) 刊登於《明報》
《探究層次的遞進》韓孝述校長
探究式學習可以有不同層次,各層次的分別在於是否由老師提供探究問題、是否由老師或課本指定探究的方法(包括實驗的設計和步驟),以及如何處理探究所得的結果(是以填表方式記錄結果,還是容許學生以恰當的方式來展示結果)。烹飪書式(cookbook)的探究,從問題、方法到結果,均由老師或課本主導,能為學生奠定基礎,但這是較低層次的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宜逐步提升層次,把主導權交予學生,以培養自主探究的能力。
看了一堂中一級的科學課,課題是「實驗比較五種不同廚房紙的吸水力」。老師在導入環節,與同學溫習了自變項、因變項、控制變項及公平測試的概念。在分組實驗前,老師已很具條理的提問,讓同學掌握了儀器的操作方法、實驗步驟、如何量度結果、如何在每組的空白數據表上填寫數據,以及如何滙報全班數據。在完成實驗後,老師歸納結果,還問了一個問題:「選購廚房紙時,除了吸水力,還要考慮什麼因素?」有同學立即回答:還要考慮柔韌度和價錢。」
課後議課,觀課的老師都很讚賞課堂上的氣氛和表現。精益求精,為提升實驗的探究層次,他們提出兩個建議:一是可以由每組各自設計一款空白的數據表,由老師選出一款供全班共用;二是承接同學的「柔韌度」答案,可在長假期讓學生以專題研習的方式,認識和設計實驗來比較不同廚房紙的柔韌度。
教學顧問計劃 2018-2021 趙志成教授
近年學校推行「學與教支援計劃」,並邀請前香港教育大學教授 —— 趙志成教授擔任是項計劃的顧問,期望為學校培育出教學領導,推動校本課程的發展。
趙教授為老師安排了多項專業交流活動,包括講座、工作坊、共同備課、觀課及評課等。在這些培訓活動中,老師認識了影響學習效能的不同因素、處理學習差異的不同層面及不同的教學策略,進益甚廣。
藉著共同備課,老師之間激盪出新的教學意念、相互切磋,擬定有效之教學活動,並精進教師專業知能。科主任也從評課會議中,掌握給予回饋的技巧。計劃完成後,趙教授對老師和學生均給予良好的評價:老師具教學熱誠、備課認真、解說清晰;學生尊師有禮、執行力高、樂於參與學習活動。
過去兩年,趙教授與本校教學團隊作深度交流,進一步落實優化教學、成就雋才的願景。
我們的團隊 The Composition of Our Team
我們的團隊由充滿幹勁的年輕教師及睿智的資深教師組成,我們會因應個人強項、興趣及關注事項,持續專業發展,追求卓越。進修後,學以致用,優化教學,促進學生全人成長。
Our team is composed of energetic young teachers and experienced teachers. We continu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ursue excellence in accordance with our personal strengths and concerns. With further studies, we optimize our teaching to promote the whole-person growth of our students.
2023-2024年度資料如下︰ | | ||
全校教師總人數 (包括校長) | 65人 | ||
教學年資 (本校) | 10年或以下 | 10年或以上 | |
佔全校教師人數 | 40.0% | 60.0% | |
學歷 | 學士學位或相等學歷 | 碩士學位 | 認可教育文憑 |
佔全校教師人數 | 98.5% | 47.7% | 93.9% |
專業進修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2023-2024年度,教師參與持續專業發展的總時數約 2404.3 小時,(平均每名老師約 37.57 小時)。
In the academic year 2023-2024, the total number of hours of teachers participating in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nearly 2404.3 hours (an average of about 37.57 hours per teacher).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urses is detailed as follows:
教師進修課程(部分)
年度 | 課程 | 主辦機構 | 參與老師 |
23-24 | 學校 STEAM 統籌人員創新科技專業培訓課程 | 教育局 | 周家祺老師 |
23-24 | 21世紀自主學習理論創新與課堂實踐專題講座 | 賽馬會「混合式學習」計劃及 | 石淦銘老師 |
23-24 | 「及早識別及處理懷疑虐待兒童個案」網上自學課程 | 教育局 | 周家祺老師 |
23-24 | 預防學童自殺及支援中學生精神健康專業培訓課程 — 基礎證書 | 浸會大學 | 周家祺老師 |
22-23 | School-based Support Programme for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on Conducting Extended Learning Activities in English | 香港大學 / 教育局 | 陳雅欣老師、周家祺老師、 |
22-23 | 賽馬會幸福校園計劃交流團 ── 澳洲墨爾本交流之旅 | 賽馬會幸福校園實踐計劃 | 梁慧敏老師、楊詠善老師 |
22-23 | 賽馬會幸福校園計劃交流團 ── 英國交流之旅 | 賽馬會幸福校園實踐計劃 | 蔡炫能老師 |
21-23 | 教育局教師網上基礎課程 — 資優/高能力學生的情意教育 | 教育局 | 施嘉偉老師 |
21-23 | 教育局教師網上基礎課程 — 資優教育 | 教育局 | 鄭謹群老師、施嘉偉老師、 |
21-24 | 「照顧不同學習需要」基礎課程 | 香港教育大學 |
|
22-23 |
| 教育局 | 陳雅欣老師、鍾永老師 |
22-23 |
| 教育局 | 郭澤坤老師 |
22-23 | 資訊科技教育教學法系列: | 教育局 | 羅樂天老師 |
專業交流
年度 | 活動 | 主辦機構 | 參與老師 |
23-24 | 中文科:運用 Gen AI 促進寫作教學網上講座系列 | 賽馬會「混合式學習」計劃及香港翻轉教學協會 | 石淦銘老師 |
23-24 | Gen AI 與中文寫作教學、評改 | 香港電腦教育學會 | 石淦銘老師 |
23-24 |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應用 ── 趨勢與前瞻研討會 | 香港中文大學學習科技與科學中心 | 石淦銘老師 |
23-24 | 保良局屬校正向分享和交流 | 保良局 |
校長、蔡炫能老師 |
22-23 | 校本經驗分享 ──「共創、共建、共管」分享會 | 教育局 | 校長、 |
22-23 | 賽馬會幸福校園實踐計劃校園實地參觀交流活動:幸福校園之旅 | 賽馬會幸福校園實踐計劃 | 校長、 |
22-23 | 賽馬會幸福校園實踐計劃:總結研討會「創變力量・幸福校園」 | 賽馬會幸福校園實踐計劃 | 校長 |
22-23 | AiTLE Webinar: Sharing Session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in the Secondary English Classroom | 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 | 鍾永老師 |
HKU School-based Support Programme for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on Conducting Extended Learning Activities (ELAs) in English: A Journey of Growth and Discovery (跨學科英語課程) 鍾永老師 As an English teacher myself, I am always aware of the important role of language for learners to acquire, transfer and apply knowledge in different subject areas. My recent experience with the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LaC) Programme, suppor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KU), has again reinforced my belief in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language for both my students and me.
It is our privilege to have the support of HKU in th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C programme in our F.1 and F.2 curriculum. With insights from experienced educators at HKU, my colleagues and I have successfully incorporated the elements of LaC into our curriculum. This was achieved by adding an extra LaC period per cycle in F.1 and F.2 classes, where students learn subject-specific vocabulary and essential structures required by the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subjects to develop their academic literacy. In addition to regular lessons, students also have various opportunities to apply the language they have acquired in authentic contexts through interactive LaC activities. My heartfelt thanks go to my colleagues in different departments for all their hard work in sourcing and designing extensive cross-curricular reading materials, empoweri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reading strategies, and enhancing their academic literacy.
Looking back, I am thrilled to witness how the integration of a LaC-rich formal and informal curriculum has maximized students' English usage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 We are also grateful to have the support and guidance provided by HKU throughout th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our LaC programme. This year-long programme has not only enriched m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s an English teacher but has also positively impacted my students' learning journeys, equipping young learners with essential academic language skills to succeed across both language and content subjects in different key learning stages of their school life. I look forward to the 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 of our students in the years to come. |
賽馬會幸福校園計劃交流團 ── 澳洲墨爾本交流之旅 楊詠善老師 近年,本校積極推動正向教育和幸福校園計劃,旨在提升學生的幸福感及身、心、靈健康。今年3月,我們有幸遠赴澳洲墨爾本,參加由賽馬會幸福校園實踐計劃舉辦的交流之旅,親身了解當地的中、小學推動全校參與及實踐正向教育的成功經驗。其中一站我們到Geelong Grammar School進行專業交流,這是全球第一所全校推行正向教育的學校。從宏觀理念到施行策略的分享,都感受到當地同工對培養學生的熱誠。他們善用「性格強項」發掘學生潛能,運用正面言語鼓勵學生嘗試,彼此建立互信正面的關係更有效促進正面的情緒。因此,建構幸福校園,「師生關係」確實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這次交流參觀了5所中小學,他們不約而同都會花心思在「環境營造」上。除校園環境外,在班級經營層面,班主任會於班房內創造空間展示學生的作品,並以不同風格佈置課室。因此,以「共創、共建、共管」的理念經營班級,不單能善用空間和美化硬件,過程中彼此靜態或動態的互動活動更會締造師生、生生間的情感結連,甚至建立共同的習慣。這反映結合班級經營與正向教育的元素,既能協助同學建立幸福感,亦能提升對班的歸屬感,加強他們與學校的聯繫感。 |
賽馬會幸福校園計劃交流團 ── 澳洲墨爾本交流之旅 梁慧敏老師 本人很榮幸能與楊詠善老師於三月代表學校參加賽馬會幸福校園實踐計劃 ── 澳洲墨爾本交流之旅。是次交流團的目的是希望到訪不同的學校,了解他們如何在校內推動提升幸福感的策略。在參觀的過程中,不同學校都有不同的方法,有一些會把well-being原素融入課程,為學生製作小冊子,讓學生能有系統地了解如何提升幸福感。有一些學校則會設立Well-being Centre,提供不同的活動及由專業人員支援學生。印象較深刻的是一間學校正舉行 “Well-being Carnivals”,當天學校有不同的攤位,而且很多都是由學生負責。攤位包括一些手工藝的製作、小食義賣、樂器表演等,無論學生及老師都非常投入。在參觀過程中,亦有不少與當地同學及老師交流的機會,讓我們對相關的內容有更充分的了解。總括而言,這次的交流讓我可以體驗不同提升幸福感的實踐方法,希望能藉着這些啓發為保馬同學帶來更好的支援。 |
《正向教育工作坊、正向教育研習圈》 周家祺老師 在保馬的老師,面對日常「教」學工作,同時兼有「育」這個部份,而老師要秉持着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每一位學生找到自己的舞台。於正向教育工作坊及研習圈中,都令我回想以往的教學情境,如果老師都對正向教育有多一份了解,相信能夠在學生成長過程當中給予更有效的支援。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當中,老師介入矯正同學偏差行為之前,又有否了解到同學行為背後的需要呢?我好相信同學與生俱來都是有動機參與課堂的,而這個思維亦會影響到老師的行為,每當同學有偏差行為出現,並不代表他故意挑釁老師,而是同學想透過這個行為滿足自己的需要。滿足需要沒有對錯之分,所以若老師想有效地矯正同學的偏差行為,則應該給予正確的方法和途徑,去滿足不同同學的不同需要。 各位老師除了科任老師角色以外,都會擔當班主任,這個角色也能透過有效班級經營去作出預防工作,及早察覺到同學的情緒需要。每當學生出現缺課、欠交功課等行為,都是由班主任先行去處理。除了一般行政工作外,老師亦可以多與同學交流,了解及關心同學,因為如果情況持續了一段時間,這個或許是同學向老師發放的一個求救訊號。 每當環境轉換,例如升讀中一及中四、測考溫習周等,都會有機會讓同學產生不安情緒,班主任可以安排班本活動,共建一個安全學習環境。這些功夫都做好的時候,並不代表這些情緒問題不會困擾同學甚或不再出現,而是打造了一層安全網,讓同學敢於表達自己的情緒,運用正確的方法表達感受,因為同學身邊除了老師、社工、家長之外,都有同學這一班同行者。 總括而言,這個課程都讓我反思到自己過往的教學設計、態度和思維,除了運用合適的支援外,老師對同學的了解也佔相當重要的席位,因為思維影響行為,行為導致相應結果。所以要讓同學得到合適照顧,施教者有責任了解之外,亦要敏銳覺察到同學行為背後的需要,在同學成長的過程當中給予有效指導,成為彼此的同行者。 |
Best Idea Award in Well-being in the Digital World of Learning and Social Life Train the Trainer Advanced Course (賽馬會幸福校園實踐計劃) 郭澤坤老師 談起「數碼公民」,大家會想起什麼? 「數碼公民」是建立在「公民」的定義之上。 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參與的媒介也逐漸向互聯網轉移。而學生作為「公民」的一份子,同時也是數碼化的先鋒,面對虛擬世界與現實生活的高度接軌,具備信息素養至關重要。 我本年度很榮幸能夠能參加由Jockey Club Project Well-being 賽馬會幸福校園實踐計劃及Facebook共同舉辦的「We Think Digital」課程。從中讓我了解常見的網絡陷阱,從而學懂如何為個人及學生設立數碼保護膜,而最重要的是我認識了如何於校園及社區推動具創意的數碼幸福教育。 在課堂匯報中,我們需要融入創意,綜合We Think Digital計劃的課堂內容,思考一個改善師生數碼幸福感的好點子。而我在分享會中所分享的,就是建議我們學校與學生建立一個「共創,共建及共管」的網上「MKM Digital Hub」,例如學生英語大使可以在MKM Digital hub發放短片,聯課活動組別的學生可以發放活動資料,甚至學生會可以在MKM Digital hub 作網上文具買賣。而整個過程是讓學生作為主導,在網絡世界適當及負責任地行使他們的權利,分享所接收到的各項資訊,與其他人互動,培養學生成為「數碼公民」。 最後也感謝大會所頒發的Best Idea Award,期望日後我們能善用不同的數碼工具,與學生「共創,共建及共管」屬於我們學校與學生的「MKM Digital Hub」,透過互動性的使用方式,讓學生在網上有密切的交流,這有助於彼此的關係維繫與品質提升,進而產生幸福感。 |
《JUST FEEL · 善意溝通工作坊》 鄭謹群老師 作為老師、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如何連結孩子的心靈,讓老師與學生、父母與子女在成長路上和諧共進,善意的溝通方式是不可或缺,也是我們要一同學習的人生課題。 「愛之深,責之切」,讓我們習慣性地評論、責怪對方,或急於建議、命令孩子接受自己的「良策」。可惜這些暴力式溝通往往事與願違,切斷了彼此的情感連結,把孩子推向孤島,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疏離、冷漠,人際衝突也在所難免。 如何可以掙脫這日復日的惡性循環?如何可以讓子女體會父母、師長的愛,同時又明白我們的苦心? 「先處理心情,後處理事情」是其中一個出口。在家長日,我們以「善意溝通」為主題,請學生坦誠說出自己的感受、需要,父母、師長在旁細意傾聽,連結孩子的內心世界。然後我們謹守四大原則: 1. 「觀察而不評論」 2. 「講感受而不責怪」 3. 「講需要而不提策略」 4. 「請求而不命令」 這是不一樣家長日,這是和諧共進的家長日,這是充滿感動淚水的家長日…… 當孩子的聲音被真切地聆聽,當父母的愛被完全地體會,我們就能建立心與心之間的連結,無須妥協即可化解衝突,豐富彼此的生命。善意的溝通,讓我們成為流通的窗戶,暢通無阻地感受彼此的感受。當孩子朝著理想中的自己進發時,他能無懼拼搏,因為孩子得到我們的理解、支持與愛護。 |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7 Habits) 顧偉霖老師 今年,我有幸可以和一位認識多年而且仰慕已久的大師共事 ——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美國著名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教授(Stephen Richards Covey)。其實,柯維教授沒有來香港,而他在2012年已經離世。但是,我參加了兩次關於七個習慣(7 Habits)的教師培訓,還在中一和中四級推行相關教學。7 Habits分別是(1)主動積極、(2)以終為始、(3)要事第一、(4)雙贏思維、(5)知彼解己、(6)統合綜效、(7)不斷更新。 在2020年暑假和聖誕期間舉行的兩次教師培訓,令我和其他老師有難得的機會交流各自的人生經歷和目標,也使我對7 Habits 有更深刻的體會。例如,一個人在人生不同的角色中有什麼不同的目標;如何做好每週計劃;在資源稀少的世界中如何培養自己富足的心態,讓大家達到雙贏。 而這個學年在中一和中四級進行7 Habits的教學,讓我有機會和學生分享這些人生的秘笈。這一年的7 Habits 班主任課,我們一起為生命中的事情分類,看看哪些才是優先處理的大石頭;一起檢視自己的情感賬戶,看看如何增加人與人之間的存款;一起看《玩轉腦朋友》(Inside Out)中阿愁如何開解乒乓,學習如何用心聆聽。 最後,我很喜歡柯維教授在以終為始的一個想法,想和大家分享。想像在你自己的喪禮上,你最重視的人都來了。你希望他們怎麼描述你及你的一生?你希望他們在你身上看到怎樣的品德?不時用心想想這個畫面,會更明白你的人生應該追求什麼。 |
第二屆「點滴成河—傑出生命教育教案設計獎(優異獎) 吳晶晶老師 葉慕潔副校長 過去一個多學年,眼見社會充斥指責與批評,作為教師,我們在思索:如何能夠讓校園成為一個容納多元意見的地方、讓孩子能夠互相尊重? 社會學的建構主義提出每個人都參與社會現實的建構,在資訊科技發達的時代,正在建立價值觀的青少年每天接收海量資訊,然而,這些資訊是全面和真確的嗎?人們會否不自覺地傳播不全面、不真確的資訊? 過去我校曾參與香港教育大學協辦的「協助中小學規劃生命教育」計劃,接觸到電影生命教育,於是便借用本地一齣獨立電影《不知者》為切入點,設計課堂學習活動,讓師生透過電影反思現實,望能啟發學生,培養他們的媒體與資訊科技素養,意識到我們並非全知者,每個人的視覺都存在限制,鼓勵學生以開放包容的態度與他人交流。我們將有關教案投稿參加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舉辦的第二屆「點滴成河 ──傑出生命教育教案設計獎」,有幸獲得優異奬,更可喜的是,教案於校內試行,師生反應良好,同學能透過活動反思到沒有清楚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時,不能夠隨意作出判斷,不能只是單單依靠網上或者別人口中的資訊,而將其判斷為「真相」。 |
「正向教養工作坊」(Positive Discipline Workshop) 蔡炫能老師 本學年,有幸參與由賽馬會舉辦的「正向教養工作坊」,讓我能學習正向管教,扶助學生成長。 正向教養倡導的是和善而堅定,並且把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教給孩子。在運用積極的暫停(Positive time-out )後,讓師生都感覺得更好,從而一起集中解決問題,然後從問題中學習。過程中,有助學生感受到尊重、歸屬感和價值感,能長期有效地幫助學生成長和掌握技能,避免因懲罰造成憤恨、報復、反叛和退縮。 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如何去解讀學生行為問題背後所反映的需要。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他們為自己選擇不恰當或錯誤的目的,是因為這些目的建立在怎樣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這讓我改變對學生的看法,也改變對學生的態度,也更了解學生的需要,從而調整管教策略。 |
JUST FEEL「善意溝通」工作坊 梁慧敏老師 參與「善意溝通」的工作坊,無論在個人或是與學生相處的層面上,都讓我獲益良多。與學生相處的層面上,老師很多時都習慣直接批評學生。學生聽到評論後容易產生反抗的情緒,久而久之雙方關係亦變得惡劣。但若我們只是說出所觀察到的事實,並沒有加以批評,這樣既沒有破壞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亦能讓學生明白自己應有的責任。以上的技巧也可運用於親子關係中,這可大大減少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衝突。 另外,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讓我知道學生學懂「善意溝通的語法」四部曲的重要性。包括觀察、感受、需要及請求。這些技巧能讓學生能夠有效傾聽他人之餘,亦能有效表達自己。我認為這不僅能減少校園衝突,而且這些技巧能終身受用,無論在朋輩之間、職場上及家庭上。 總括而言,「善意溝通」無論對個人或教學上都有很多的得着,期望自己能好好掌握相關技巧之餘,亦能裝備學生迎接未來的挑戰。 |
正向教育教師培訓 JC-PEAR SKILLSET WORKSHOP—WILLPOWER(GRIT) & REGULATION 鍾永老師
From Passion to Action: Developing Grit in the English Classroom Mr. CHUNG Wing What is the recipe for success? The speaker at the Willpower (Grit) & Self-Regulation Workshop led by the Jockey Club Positive Education “Ascend and Radiate” Project (JC-PEAR) Team offered an insight into the secret of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a combination of passion and persistence for long term goals, which is referred to as “Grit”. To be specific, grit is a blend of passion, resilience, determination, and focus that allows us to stay disciplined and optimistic in achieving our goals even in the face of hardship. It is the ability to persist in something we feel passionate about and persevere even when the going gets tough. As an English teacher myself, I felt inspired to incorporate the element of grit into my daily teaching after attending the workshop. When designing learning tasks, my colleagues and I acknowledge the diversity of our learners and seize every opportunity to utilize authentic language and contexts in our school-based materials with reference to students’ prior knowledge and readiness in our daily teaching and assessments. Tailoring the materials to meet the individual needs of our students proved to be effective in stimulating learning, sustaining interest and fostering student success, as we make sure that the tasks are both suitable and challenging to stretch our students’ potential to the fullest. Together as a learning commun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POMA value struggle, failure and perseverance as much as we value our learners’ success. The road to success is for certain paved with adversities, but as an old saying goes, “a smooth sea doesn’t make a good sailor”. Let’s embrace the challenges ahead together with our grit. Remember, boys and girls, “Life isn't about waiting for the storm to pass; it's about learning how to dance in the rain”. Your teachers shall stand by you, ALWAYS ! |
正向教育教師培訓 (社交和情緒能力) 吳晶晶老師 我在本學年與多位同事參加了由中文大學舉辦的正向教育工作坊,認識如何將正向教育的元素結合教育工作,促進學生的學習。 在情緒能力(emotional competence)單元中,我明白到不同的情緒,不論是喜悅、憤怒、哀愁、憂慮還是恐懼,只要適度誘發,可對學習發揮正面影響,但過於強烈的情緒則有損認知能力的表現,對學習起負面影響,例如憂慮使人謹慎,但過分憂慮則妨礙理性思考與判斷。工作坊上,我和同事分成不同小組,嘗試針對不同科目的學習目標,設計透過誘發學生特定情緒的教學活動,我們亦從友校同工的分享中得到啟發。下學期因疫情停課,我有機會學以致用,嘗試在網上教學中透過記錄片及「真人騷」為引入,誘發同學的同理心,引起同學對課題的關注,提升學習動機。 在另一場社交能力(social competence)的工作坊中,導師以分組比賽的活動帶出合作性競爭(coopetition) 的概念,開啟了我的視野,讓我反思合作與競爭兩者結合得宜,可以促進個人以及整體的表現。這節工作坊的經歷讓我思考如何在未來的實體教學中,透過小組之內的協作與小組之間競爭的元素,推動小組內不同組員的參與,以達致更大的學習效果。 |
楊詠善老師 我深信每位學生都有未開發的潛能,教師只要藉着適當的引導和有效的教學,充份了解及回應學生的成長需要,他們的潛能定必可以得到啟發。因此,在18至19年度,我修讀了由教育局主辦有關照顧不同學習需要的高級及專題課程。 此課程讓我了解到每位學生的學習需要及能力各有不同,所以在引領和培育學生的道路上不能使用單一的方法和標準。這亦提醒我在日常教學中,不單要細心觀察學生的行為和表現,藉以探知和理解他們的需要,更要配合適當而有效的教學策略,方能誘發學生盡己所能。 進修期間,實習的經驗更令我能學以致用。我與幾位中學的教師組成學習小組,嘗試把適異性教學策略融入課堂中。在導師指導及回饋下,透過設計單元、觀課交流及教學實踐,不斷優化及豐富教學經驗。累積的成功經驗,令我在往後的教學道路上更有信心,因應學生的能力及需要設計合適的鷹架,容讓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達到同一的學習目標。 |
Improving Instruction, Developing Leading Teachers and Promoting Equitable Learning Program 美國史丹福大學課程領導海外培訓及交流計劃 顧偉霖老師 2018年的暑假,我有幸透過中文中學聯會參加美國史丹福大學Center to Support Excellence in Teaching (CSET) 舉辦的Improving Instruction, Developing Leading Teachers and Promoting Equitable Learning Program(課程領導海外培訓及交流計劃)。 短短五天的教學實踐及學術上的國際交流,大大擴闊我的眼界。除了有知名的教育學者分享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外,這個課程也讓我有機會和來自美國、瑞典及印度的教師一起學習,交流彼此的教學經驗,令我對國際教育的趨勢有更透徹的理解。 回到香港,一年的教學實踐才是課程的亮點。我和幾位任教於香港其他中學的教師,組成人文學科教研小組,運用在史丹福大學學習的教學理論,共同設計課堂,並拍攝各自的教學過程,再與CSET的導師以視頻會議的形式作課後檢討。經過多次的視頻會議及跨校交流,組員及導師的即時回饋和相互勉勵,使我找到很多自己教學上的盲點,也加深了我在史丹福的所學所思。 這次海外交流使我獲益良多,期望自己藉此有更多教學點子豐富保馬學生的學習歷程。 |
教育局第三屆品德教育榮獲優秀教學獎 鄭謹群老師 為鼓勵各學校透過有效的學校領導和「學與教」,教育局與南聯教育基金合辦全港「第三屆品德教育傑出教學獎」,以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和態度。經評審後,本校鄭謹群老師榮獲優秀獎。頒獎典禮於5月31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邀得時任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李沙崙先生主禮,鄭老師更於典禮上分享在本校中文科及各成長組別培養學生孝道精神的心得。 ---------------------------------------------------------------------------------- 本校一向重視學生的品德培育,並以主課程規劃及體驗式學習,培養學生的孝道精神。 本校以「孝親」為教學主題,在中一級中國語文科推行情意教育,除了呼應中國語文課程的宗旨,亦是正向教育中正面關係的重要一環,讓學生認識儒家孝道精神、廿四孝故事,亦通過家長及學生問卷,讓家長及學生思考如何實踐孝道精神,然後一起研讀《燕詩》及《背影》等經典文章。 培育學生的品德情意,除了讓學生認識孝道精神,更重要的是從學生的日常經驗入手,例如「心靈扎記」中的親子衝突,這往往亦是窒礙學生實踐孝道的困難之處。「心靈扎記」透過探索個人內在的冰山,可以體驗和覺察平常隱蔽的內在經歷,學生將會進入一個導向轉化的學習與成長旅程,也是追尋和實現真我的歷程。通過解決親子間的矛盾衝突,更能令學生從心底裡孝敬父母。 但讓學生敞開心扉分享自己與父母的衝突事件,這亦是一大難關,老師的引導十分重要,老師宜提醒同學在組內分享時必須互相尊重,而且為對方保守秘密;老師亦可身先士卒,把最近一次與母親衝突的事情與同學分享。課堂內師生與生生間的心靈觸動,很動人。 最後以真實的新聞個案作結,「印度出租孫子新聞札記」,讓學生思考一下是否願意以金錢租用孫子來照顧父母,亦反思自己是否願意讓自己日後的兒女用這個服務來照顧自己,以切身的感受,思考如何在限制及現實中實踐儒家孝道精神。 |
Responsive Classroom Management課程 周家祺老師 於2018年1月份,校長帶領我一起參與一連四天的「Responsive Classroom Management課程」,學習更有效的教學技巧及課室管理,為學生建構正面的學習環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更投入參與學習。 四天的課程並非只是紙上談兵,而是讓老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透過不同的課堂互動,檢討老師的言語及感受課室的氣氛,從多方面了解學生的真正想法。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亦同時是最為人所忽略的,是去了解學生在該年齡層的特性和需要,因為我們對學生的認識及信念會直接影響我們對他們的期望、反應和態度。另外,我認識到學習環境的重要性。能夠共同建立一個安全、快樂、互相尊重的學習環境,並且以師生共同的願景和夢想建立的正向學習社群,可讓學生對自己的社群有歸屬感,對學習感到興奮。 及後我在課堂內外隨即嘗試運用RCM的技巧,發現效果顯著,所以先後兩次邀請其他老師觀課,雖然課室內有十位老師及校長,但同學們仍表現得十分投入、有序,促進教學相長,令我印象深刻。今年7月,副校長及另外9位保馬老師將參與RCM課程,相信各位老師都會讓來年的課堂甚或學校變得不一樣。 這幾年我嘗試了「翻課」拍片、電子教學及嘗試及實踐RCM,感到滿足而充實。引用台大教授葉丙成的話──如果不勇敢跨出第一步的話,是永遠不可能琢磨出屬於自己的教學藝術。如果連老師自己都不敢嘗試的話,又如何期待我們教出來的孩子敢主動挑戰未知的事物呢? |
中文科賽馬會諸子百家教育劇場發展計劃 林柄益老師 我校中二級中文科於2017-18年度參與了賽馬會諸子百家教育劇場發展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資助,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策劃及推行),嘗試以戲劇教育這一種活潑有趣的模式,讓學生在輕鬆氣氛下學習中文。 本人和鄭義峰老師於去年十二月開始參與先導計劃,接受愛麗絲劇場實驗室提供的基本戲劇教育訓練,先了解當中的理念,並掌握戲劇教育相關的技巧,並定期在共同備課節中跟中二級的同事匯報進程,一同研習相關的教學材料,分享戲劇教育的知識和技巧。 四月開始,中二全級一起進行戲劇教學。期間,中文組同工互相合作,以協作教學的模式上課,並且開放教室,藉著同儕觀課,彼此協作交流。我們更邀請到愛麗絲劇場的演教員來校協教,指導並分享其教學心得,有助同工進一步了解戲劇教育,吸收不同教學模式的經驗,改善大家上課的技巧。 演出當日,學生專注投入,嘗試把前置課程所學的內容應用出來,表現令人驚喜。透過這次戲劇教育,學生能在輕鬆的學習氣氛下掌握諸子百家的思想及其內容。而透過戲劇設定的場景,讓學生能反思現實,將所掌握的諸子百家思想應用到實際的生活環境之中,令學生體會到古代的思想學說的保存價值。 透過實踐,本人深信戲劇教育當中的技巧、相關的模式將來亦可轉移於其他課題上,希望日後可借助戲劇這活潑互動的模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當中,在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下學習中文,掌握有用的語文材料及文化思想。 |
教師專業進修課程證書(中學數學的電子學習) 徐偉國老師 現今的教育強調終身學習,而作為老師,我亦剛修讀了由香港教育大學舉辦的教師專業進修課程證書──中學數學的電子學習。透過此課程,我學習了一些電子學習的理論及電子學習軟件,例如GEOGEBRA,KAHOOT,NEARPOD等,並嘗試利用這些軟件製作了一些電子學習教具,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地展現出來,提升同學對學習的興趣。而我希望在日後的教學之中,滲入電子學習的元素,希望學生在現今資訊科技的協助之下,提升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及自主性。同時,我亦可把這五星期的學習所得,與本校科組的同工分享及交流,希望藉此改善學生的學習動機,為凝造一個優質的學習環境而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