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 饒宗頤文化館·「絲路行者」學生大使計劃

饒宗頤文化館·「絲路行者」學生大使計劃

日期: 18/08/2017

 

學生活動感言

 

6A 林先康

 

  饒宗頤文化館蒙新世界集團慈善基金贊助,秉承「文化傳承」的理念,於2016年起推出「中華文化·新世界」計劃,通過一系列雅俗共賞的絲路主題文化活動,讓本港學界和廣大市民能引古溯今,深入了解歐亞大陸的前世今生,引證絲綢之路從古至今的發展所帶來巨大的貢獻,更結合中國和世界目前發展的新局面,鼓勵青少年多了解時事,提高認識歷史的興趣,與現代生活接軌。

 

  其中,「絲路行者」學生大使計劃是「中華文化·新世界」項目的其中一個亮點。來自本港15間中學的30位學生在8月8日至13日期間,以「絲路行者」學生大使的身份出發往廣州和泉州兩大海上絲路城市,認真考察有關海上絲路的歷史遺蹟。廣州、泉州及香港對海上絲路不同時期的發展皆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次考察對學生認識古絲綢之路的歷史別具意義,亦有助他們了解中國的現代發展。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自幼便聽老師講解這兩句話,但何為千聲入耳,萬事關心呢?為了明白當中的奧妙,我便參加了一個關於絲綢之路的考察團,意想不到的是,我明白了事事關心的最高境界「苟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福禍避趨之。」

 

  考察的第一站是廣州。這個城市在海上絲路的貿易中獲利無數,過去是十里長街,華燈璀璨。但物極必反,廣州城也是列強用鴉片來撬開清朝國庫的其中一個地方。而林則徐為了挽救這個腐敗不堪的國家,為了拯救身處於淤泥之中的百姓,毅然決然在虎門銷煙。

 

  可惜一人之力無法抵抗列強的欺壓,最終朝廷將他發配充軍。臨行時,他留下了一首詩,當中「苟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福禍避趨之。」這兩句揉合了儒家文化中「忠」的精華,體現出捨生取義的精神。一個人,不顧自身的任何利益,只顧為了國家付出,為了百姓而奉獻,忠於自己的民族,更願意捨棄生命,所以林則徐可稱為忠義之士。

 

  隨著飛機降落的劇烈搖晃,這也將我腦中的思緒搖散。忙碌的一晚過後,便出發前往福建泉州。在車上,有一位重量級的人物為我們擔任講解員,那便是前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丁新豹博士。說到泉州,有一位不得不提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他當年與朝臣的意見不合,便離開朝廷,來到福建一帶開府指揮抗元。或許有人會認為他離開了朝廷,自己開府是一種不忠的表示。事實恰恰相反,他的忠是以民族和百姓為先的,而不是忠於一些無能的政府,若他只懂得聽從政府的話,那便是愚忠。而元朝的君主曾嘗試招攬他,但他只願意忠於自己的民族,置眼前的利益而不理,更留下「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以表自己的決心,可謂「苟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福禍避趨之。」

 

  上述兩者,前者不顧自己安危為國奉獻,後者則放棄了眼前的利益,只為求天下太平。他們的努力可能成效不大,但精神上的升華是無可否認的,他們以生命向我們展現了忠義。這種精神,現在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呢?這些中國偉人令我想起一位現代英雄。

 

  馬拉拉,一位偉大的女性,為了男女平等不斷地發出呼聲。為什麼男女之間接受教育的機會不是均等的?這個疑問一直存在她的腦中。明明大家都是同一個國家的人,同一個民族的人,所得到的為何不同?於是她為了改變這個國家,讓國民過上更好的生活,讓國家可以步向強大,踏上不平坦的路。她被人暗殺,雖然沒有失去生命,但也受了重傷。她放棄了嗎?沒有,雖然她知道自己有性命之憂,但仍以天下為己任,繼續她的平權之路,也謂是「忠義」捨身取義。

 

  世界上還有另外一批人往往被我們遺忘,但他們也是一群忠義之士,那便是軍人。無論是風吹雨打,他們都要一年四季站在前線守護著國民的安全。即使下一刻戰爭爆發,他們也要供獻出自己的生命。「苟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福禍避趨之。」為了國家與百姓,所有的利害都可以不顧,這才是這句話的真諦所在。

 

  「聲聲入耳,事事關心。」只有四處走,對周圍的事都關心,才會明白新的事物,才會對民族與國家有所了解。關心天下事,便要付出行動,而最好的行為便是如林則徐、馬拉拉等人,在關鍵時刻奮不顧身,為國家奉獻。而我們作為國家的其中一部分,作為民族的其中一員,作為繼承華夏意志的其中一個後代,定要對自己的國家忠誠,絕對不能做損害國家的事。如秦檜、楊國忠、和坤的行為是絕對不能夠忍受的,這些人猶如一群蛀蟲,正在慢慢蠶食這個偉大房子的根基。當房子崩塌,受苦的便是千千萬萬的中國百姓!華夏民族!堯舜後代!「苟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福禍避趨之?」既然前人用他們的身軀將這種珍貴的精神升華,我們便要肩負起責任,將其傳承下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