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 生態行(德育及公民教育組)

生態行(德育及公民教育組)

日期: 18/03/2017

活動目的:生態行是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的延伸教育活動,由生態行導賞員帶領參加者遊覽中大校園內多個生態景點和環保設施。參加者透過親身體驗自然生態,學習欣賞和尊重大自然,並增加對可持續發展及綠色生活的認識。
 
參與同學名單:
2A 梁曉桐
2A 梁芷睿
2A 梁欣彤
2B 陳熙賢
2B 李永健
2C 張灝軒
4B 陳嘉寶
4B 麥玉怡
4B 邱科樺
4C 王天諾
4E 鄭佩瀅
4E 李雪雯
4E 趙詠欣
4E 龍婉儀
5A 麥嘉慧
5A 黃秀鳳
 
學生活動感言
 
5A 麥嘉慧
 
  參加了這次中大的生態遊後,讓我更加了解中大的環保設備和保育措施,亦進一步明白全球暖化與我們人類息息相關,而自己亦可為地球出一分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學圖書館下棲息的小白腰羽燕,雖然圖書館在擴建時,其中一面牆的羽燕巢會被破壞,其中一部分本身居住在該處的燕子失去了自己的巢,但其後校方亦加建一些人工燕巢給羽燕作臨時居所,並加設了一些設施來避免羽燕因工程受傷或離開。最後,小白腰羽燕也繼續棲息在該地。原來只要我們願意付出,願意多想辦法,人類和大自然是可以共處並共存的。人類不應該只為自己,而在發展的過程中,破壞其他生物的居所,這是我此行感受最深的地方。
 
5A 黃秀鳳
 
  參加中文大學所舉辦的環保生態遊後,我獲益良多。在氣候博物館的不同展區中,我看到許多現今氣候變化的介紹,發現全球暖化情況比我們想像的更加嚴重,冰川不斷融化使當地的動植物失去了家園,但人類並沒有學會珍惜,任由資源白白浪費。我想全球暖化的情況應該得到我們更多關注,不論個人力量的大小,我們都應自覺地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更可以參加環保行動,推廣環保信息,致力達至綠色出行,發揮環保精神。中文大學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環保設備,例如天臺綠化、效益較大的太陽能發電系統等,此行可謂獲益匪淺,令我印象深刻。
 
  經過是次生態行後,我學會了很多非常新鮮的東西,如三極,原來除南北兩極外,還有一極——高極。
 
  除此之外,導遊還帶我們去看樹木,為我們一一講解這些樹木的特性,如氣味、形狀、木紋。這些樹木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會看到,但我不曾刻意去觀察,經過導遊講解,我明白到原來在我們周圍,也會有一些珍貴的樹木,只是我們沒有留意,有時甚至因為我們沒有關注這些大自然的瑰寶,令一些偷竊者有機可乘,使這些寶貴資源受損,這實在令我感到可惜。
 
  經過這次生態行,我明白到生態環境正被我們傷害著,而地球是我們的居所,我們應該好好愛護它,所以我身為德育公民的一份子,也要為生態環境出一分力,為地球出一分力。
 
4B 麥玉怡
 
  是次活動令我對環保、自然生態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在參加活動之前,我對全球暖化的認知只是片面,但活動後,我知道了全球暖化不只是會破壞冰層,令北極熊等動物失去棲息地;它還會嚴重地破壞食物鏈,大至雪狐的絕種,小至一些浮游生物也會消失。而人類亦大受影響,例如紐特人也會因冰層融化而失去居住地。在了解了溫室效應的嚴重性後,講者列出了一些環保方法讓我們參考,從中也增加了我實踐環保的方法。
 
4B 陳嘉寶
 
  參觀完關於溫室效應的展館後,我們還參觀了中大校園與環保、生態有關的地方。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認識校園裏的植物,那裏環境優美,令我更能專注地聽不同植物的講解,認識不同植物的由來、用途。經過這次的生態行,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溫室效應和中文大學的環保設置,獲益良多!
 
4E 趙詠欣
 
  在這次活動中,參觀了中大校園內多個生態景點和環保設施,讓我對環保方面有更多的認識。例如在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中,我認識到有關氣候變化的問題,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環保精神,為環境出一分力。而我認為應在社區各個地方設置「再生園」,讓廢物再作貢獻,循環再用,或鼓勵大家轉贈他人,而不是棄置。
 
  整個行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位於崇基學院的未圓湖,沿途認識了各種花木,例如樟樹、水松、百千層等,而它們名字的由來原來各有故事,我在此亦體驗到賞樹的樂趣。
 
4C 王天諾
 
  這一次隨著德育及公民教育組參加香港中文大學的生態行活動,真的讓我獲益良多。剛踏入中文大學,就有大姐姐帶我我們參觀氣候博物館,明白地球近年來的氣候變化,體會到組織氣候變化後給人類帶來的危害,當人類一直破壞地球生態平衡的時候,大自然也會有反撲的時候。隨後就到了室外參觀,看到了很多節省能源的建築,人們開始加強了環保意識,這也是人類開始反省自己而作出的改變,我決定以後我也要為保護生態,為環保出一份力。
 

Top